10月15日,青岛国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国恩股份”)发布公告称,公司及下属子公司与香港城市大学(吕坚创新团队)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开发光伏增产及海水资源提取集成项目。
公告披露两大亮点,其一,将光伏增产和海水提锂结合起来,建立前沿领域的技术优势;其二,借助香港子公司与当地科研院所达成长期合作,拓展全球化战略布局的同时,为其赴港上市打下基础。
当然,对于资产负债率不断攀升的国恩股份而言,此次技术攻关或也将成为其应对债务压力、拓展高价值产业赛道战略的关键落子。
撰文/张慧
以技术突围的战略布局
根据公告,国恩股份与香港城市大学的这次合作,核心项目聚焦“光伏冷却增效”与“海水低耗提锂”两大潜力方向。双方将围绕3个方面展开合作:光伏冷却系统的实际环境测试与性能评估;设计兼具高效光热转换与离子选择性识别功能的复合吸附材料;构建光热驱动的循环提锂系统。
这些看似专业的技术术语背后,直指当前新能源产业的两个核心痛点。
在光伏领域,国恩股份与香港城市大学团队研发的冷却技术,可有效降低光伏板工作温度,从而提高发电效率。根据已有实验数据,在温度23-35℃、湿度60-90RH%的环境下,可使发电效率平均提高约10%,同时每天收集淡水约2.2L/㎡。
在锂资源提取方面,双方将构建一套太阳能驱动的连续流提锂系统原型,实现从海水或盐湖卤水中高效、稳定提取锂离子。实验数据显示,该系统的锂和铀提取量分别达到每天31.7g/㎡和17.2g/㎡。
海水中的锂离子浓度不足0.2mg/L,且存在大量钠、钾、镁等干扰离子,海水提锂的精准筛选难度极大。此番双方合作的光热驱动海水提锂,意在创新开发可连续稳定运行的低能耗“光热驱动循环提锂系统”,将有效解决现有光热材料对锂离子选择性弱的核心技术瓶颈。
目前,该项目已完成前期实验室验证,并进入中试阶段。对国恩股份而言,此举标志着其在绿色能源新材料领域的产学研协同进入实质性落地阶段。
对此,国恩股份在公告中表示,将依托公司的香港研发中心项目建设,进一步强化核心技术壁垒,加快推进“技术研发—中试验证—产业化推进”全链布局。
技术层面的底气,来自于香港城市大学吕坚创新团队,其中,吕坚是香港城市大学工学院院长、国家贵金属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主任,他所带领的团队在材料科学领域享有盛誉,这确保了项目的前沿性与创新性。
未来,该项目一旦从中试走向产业化,不仅能带来新的增长极,或也将为国恩股份的港股上市增添关键筹码。
冲击港股的全球化尝试
作为国内首批高新技术企业,国恩股份成立于2000年,业务方向以大化工及大健康产业为两翼,此番签约项目将延伸公司在绿色能源材料领域的产业链布局。
自2015年登陆深交所以来,国恩股份营收从7.5亿元飙升至191.87亿元,净利润从7224万元增至6.85亿元。但高速增长背后,其现金流难覆盖短期借款的债务压力,已经显现。2022年至2024年,公司毛利率逐年持续下滑,分别为11.8%、9.2%、8.3%。
2025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4.12亿元,同比下降0.23%;归母净利润较去年同期下滑9.79%。这是国恩股份自上市以来,首次在财报中录得营收负增长。到了半年报,虽国恩股份营收与净利重回正增长,但负债总额持续扩大,已超过120亿元。
面对债务与业绩的双重压力,国恩股份加速推进港交所上市进程。
2025年4月,公司公告启动赴港上市筹备;5月审议通过相关议案;6月递交H股发行上市申请;7月10日招股书正式亮相。
赴港上市,对国恩股份而言具有双重战略意义。
短期看,可解债务之困。据招股书透露,国恩股份此番募资将优先用于偿还银行贷款、补充流动资金。
长期来看,则意在全球化布局。作为国内第二大有机高分子材料改性生产企业,国恩股份在海外的布局与其行业地位极不匹配。2024年,公司在海外市场营收仅占企业全年营收比重的1.58%。
通过港股上市募资,可有效推动其扩大产能,例如建设泰国生产基地、在中国香港设立区域总部等,旨在构建“A+H”深港两地上市平台,实现境内外资本融通。
而此番与香港城市大学牵手,则被视为国恩股份突围全球市场的技术支点。毕竟其在公告中明确表示,协议签署背后,是为了整合企业产业资源与尖端科研机构前沿创新能力,推进国恩股份香港研发中心建设。
值得关注的是,此番参与合作的,除了国恩股份在香港的子公司——国恩集团(香港)有限公司外,还有其去年收购了99.99%股权的香港石油化学有限公司,二者将协助香港城大完成太阳能增产现场实地实验。
在国恩股份进一步深化香港项目布局的背景下,全球化与技术升级的双轮驱动能否为其绘制新的增长曲线,或许要等到正式登陆港股后才能揭晓。
排名第一的炒股杠杆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